
陈天石与寒武纪的芯片反击战 从谷底到巅峰的逆袭。一家连续多年亏损的AI芯片公司,如何在一年内实现惊天逆转,成为A股市场最耀眼的科技明星?40岁的陈天石带领寒武纪上演了一场从谷底到巅峰的精彩逆袭。
2020年3月,寒武纪申请科创板上市时披露三年累计亏损16亿元。尽管拥有中科院背景和明星投资团队,但持续扩大的亏损让投资者望而却步。然而五年后的2025年8月,寒武纪不仅实现了单半年净利润10.38亿元的惊人业绩,其股价更是突破1500元大关,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新一代“股王”。
陈天石1985年生于江西南昌,成长于一个重视知识探索的家庭。他自幼对硬件设计产生兴趣,16岁时凭借数学与物理学科的突出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。在中科大期间,他师从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陈国良院士与姚新教授,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基础。他的兄长陈云霁也在同一领域有所建树。兄弟二人提出“AI芯片”研发构想,主张通过硬件架构创新解决深度学习算法在通用芯片上运行效率低、能耗高的问题。
2015年,陈天石主导成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,注册资本1000万元。公司名称取自地质年代名称,象征“智能计算领域的技术爆发”。早期发展采取了“技术授权”模式。2017年,华为发布其首款手机AI芯片麒麟970,其中NPU来自寒武纪的1A处理器。这一合作让寒武纪声名鹊起,验证了其技术路线的可行性。
2020年3月26日,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受理了寒武纪科创板上市申请。招股书显示,2017年至2019年,公司营收分别为784.33万元、1.17亿元和4.44亿元,净亏损分别高达3.81亿元、4104.65万元和11.79亿元。尽管财务状况不容乐观,但寒武纪的股东阵容豪华,包括中科算源、阿里创投、科大讯飞等知名机构。
上市前夕,寒武纪经历大客户流失的挑战。2018年,华为海思启动AI芯片自研计划,终止与寒武纪的合作。面对这些问题,陈天石强调:“公司对人工智能芯片的未来前景十分看好,市场足够容纳独立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。”2020年7月20日,寒武纪正式登陆科创板,发行价64.39元/股,开盘价高达250元/股,涨幅达288%。
上市后,寒武纪面临英伟达和国内巨头的竞争。陈天石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,专注于设计专门用于神经网络计算的ASIC芯片。2019年,寒武纪推出了云端AI芯片思元270,2020年进一步发布了思元290。2021-2022年,其发布思元370芯片及云端智能加速卡。这些产品与云端芯片形成了协同效应,为客户提供端云一体的全栈解决方案。
2023年下半年,随着人工智能热潮再起和大模型技术的突破,市场重新评估AI芯片公司的价值。寒武纪凭借其技术积累和产品进展,逐渐获得投资者认可。2023年,寒武纪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在互联网、运营商、金融、能源等多个重点行业持续落地,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实现收入超过1亿元。
2025年,人工智能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。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,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。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进一步收紧,倒逼国产算力替代加速。这为寒武纪创造了历史性机遇。2025年上半年,寒武纪交出了一份炸裂的成绩单:营业收入28.81亿元,同比增长4347.82%;归母净利润10.38亿元,相比上年同期的亏损5.3亿元,实现了惊天逆转。
寒武纪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。2025年8月27日,寒武纪股价盘中最高冲至1464.98元/股,首度超越贵州茅台的1460.66元/股,成为A股新股王。8月28日,寒武纪再度大涨15.73%,收盘报1587.91元/股,总市值达6637.46亿元。创始人陈天石持股比例为28.57%,持股市值最高达到约1905亿元。
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,但寒武纪面临的挑战依然较大。比如供应链风险,公司采用Fabless模式经营,供应商包括IP授权厂商、服务器厂商、晶圆制造厂和封装测试厂等。由于集成电路整个行业链是专业化分工且技术门槛较高,加之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“实体清单”,将对公司供应链的稳定造成一定风险。国际化拓展也是寒武纪必须面对的课题。目前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国市场,要真正成为世界级的企业,必须走向全球市场。
人工智能芯片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,技术迭代速度较快,技术发展路径尚在探索中,尚未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架构和系统生态。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推出人工智能芯片产品,该领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。寒武纪表示,公司将把握人工智能前沿发展路线,推动技术和产品的迭代优化,以适应更多商业客户对智能计算的差异化需求,同时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进入各行业领域的战略机遇期,加大市场拓展力度,以应对行业风险。
冠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